马太福音第七章

登山宝训——作主门徒ABC

马太福音第七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前两章的教导中,主耶稣论述了门徒的个人特点、社会影响、属天公义、敬虔生活等等。在第七章,他强调门徒的七个关系:1)与弟兄;2)与“猪狗”;3)与天父;4)与公众;5)与路人;6)与假先知;7)与教导真理并要求我们恪守与遵行的主耶稣基督。

与弟兄的关系(1-5)—— 福音书中,最有能耐论断人的,恐怕非(文士和)法利赛人莫属,他们连耶稣基督也论断。大概因为这些属灵贵族乐此不疲地动辄论断人,社会上,彼此论断也蔚然成风,蒙呼召初成为门徒的各位,自也不能免俗。因此主耶稣“你这假冒为善的人,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,然后才能看得清楚,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”的教导,使用的是第二人称“你们”,“不可效法他们”爱论断的德行。间接地,法利赛人再次被用作反面教材。
论断人,中华文化美其名曰“替天行道”,其要害,说到底,是将自己与天地的主同等(14:14),这就非常危险了——“不劳驾神,我就可以审判定夺”。使徒雅各深明此理,他教导说:“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,只有一位,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。你是谁,竟敢论断别人呢?”(各4:12)唯有神坐在宝座上以绝对的公义审判万民。文士和法利赛人论断人,他们得到的回报,是被公义的主论断。(太23)使徒保罗教导我们一条“干卿底事”原则。 “你是谁?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。他或站住、或跌倒,自有他的主人在,而且他也必要站住,因为主能使他站住。”(罗14:4)他又说:“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,就不至于受审。”(林前11:31,或作我们若是先论断diakri,nw 自己,就不至于受审kri,nw )。教会是基督的肢体,由一群蒙恩的罪人组成。老实说,必定少不了自己看不顺眼的地方(感谢神)。让我们有恩慈地为此向教会的元首主基督祷告,只有他拥有教会。奥古斯丁说,圣徒有责任爱教会,包括爱她的缺点,而非横加论断。
不过必须提醒,不要论断人,不包括假先知。众先知、使徒、乃至主耶稣对假先知从来不客气留情面。如果出现假先知,我们奋起“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,竭力地争辩。”(犹1:3)但这要求教会首先在基督里合一,否则,因彼此论断而祸起萧墙,力气都花在不讨主喜悦的彼此论断上,又怎能作战?

与猪狗的关系(6)—— “不要把圣物给狗,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,恐怕它践踏了珍珠,转过来咬你们。” 这教导只有一节经文,各版本甚至没有为这节经文加上小题。猪啊狗的,乍看令人摸不着头脑。
查犹太文化,猪和狗是不洁、下贱之类。对这节经文流行的解读是:传福音,不要与顶撞回来的榆木脑瓜们争辩,如果他们选择不信,你就是争赢了,他们还是有一万条理由不信,是为猪狗——下贱不洁。
但果真如此,我们下次碰到这些“猪狗”们,还传福音不?我们当中许多热心传福音的,不也是拒绝、顶撞了多少次才信么……?问题种种,教我们坐不安席。于是我们寻求。赞美主,果如应许,他给我们、让我们寻见、开门让我们看见真理的霞光万丈:这一节经文中的猪狗,单指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和与法利赛人狼狈为奸的祭司阶级。
思路首先是, “狗”、“猪”当非那看家护院的狺狺等类,而是比喻。圣物和珍珠,指的又是什么?原来,“圣物”一词,在出埃及记到申命记中集中出现,也在历史书、先知书中和智慧书中。圣物是以色列民经由祭司献给耶和华的祭(利22:2-3,结20:40),也是献祭后由神赐下给祭司为食物的恩赐(民4:15)。律法书多次告诫说,不洁的人和外人(非以色列人)不可摸、不可吃圣物(出29:33, 22:10)。珍珠则出现在创世记2:12节伊甸园中。那时人还没犯罪,宇宙还未被污染。在启示录的新天新地中,珍珠再次出现,代表圣城十二个门。珍珠因此是神国度里清洁纯净的上好之物。(以色列民中,大概无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把献给神为祭的圣物扔到狗面前。找死!)既然猪狗是比喻,据平行语句,圣物和珍珠当然也是比喻,而且是反向比喻,即是:猪狗不洁下贱,圣物珍珠,圣洁高贵。
“不要把圣物给狗”。关于狗,
  • 使徒保罗称被他深痛而恶绝的假先知们为“犬类”(腓3:2),
  •  使徒彼得也毫不客气称他们为“狗”(彼后2:22);
  • 对玩忽职守的以色列属灵领袖们,先知以赛亚也恭奉“狗”的尊号,说:“他看守的人是瞎眼的,都没有知识,都是哑吧狗,不能叫唤。但知作梦,躺卧,贪睡。这些狗贪食,不知饱足。这些牧人不能明白,各人偏行己路,各从各方求自己的利益。他们说,来吧,我去拿酒,我们饱饮浓酒。明日必和今日一样,就是宴乐无量极大之日。”(赛56:10-12)。

根据他们使用“狗”这一形象的隐喻,我们可以放心地说,法利赛人和宗教权贵们的猪狗嘴脸,现在藉主耶稣一个“狗”字的比喻,跃然纸上。假先知们道貌岸然,“坐在摩西的位上”(太23:3)吩咐、教训人,却是“走遍洋海陆地,勾引一个人入教。既入了教,却使他作地狱之子,比你们还加倍。”(太23:15);祭司们为一己私利,再三攻讦、敌挡、并且杀害基督。不知就里的虔敬以色列百姓,却怀着对神的敬畏,因循传统的捆锁,也对这些“夫子”、祭司们敬畏有加。主耶稣以圣洁高贵的圣物和珍珠作另一个隐喻,指民众对神心灵的敬虔。这本来是献给神的祭,却因着宗教贵族们的伪善,全都交到狗们手上了。没有因此从犬类们得到丝毫属灵的指引和帮助,反倒全是灵命上的误导(5:20-47)。如旧约律法书所定,污秽的祭司和法利赛人不该也不得触摸圣物。奉上珍珠般的清心敬虔,却被他们“你们听见有话说”的篡改精义信口开河如猪一样反口噬咬,伤及灵魂,误莫大焉。
真理的主一锤定音:假冒为善的属灵贵族们是猪狗一类的不洁、下贱之物。你们不要把敬虔的心志交托给他们,全交给耶稣。真光已临,“来跟从我。”(可1:17)“凡接待他的,就是信他名的人,他就赐他们权柄,作神的儿女。”(约1:12)阿门!

与天父的关系(7-11)—— 天主教奉行“定于一尊”的解经,教皇说了算(如同圣旨,是为“皇”),可惜一直以来谬误不断。
           经由宗教改革而新生的教会所接受改革宗(The Reformed Church)公认的解经法(hermeneutics),是结合严谨的1)原文、2)上下文、3)以经解经去理解圣经,而非谁谁脑瓜中的想当然。原文,在旧约和新约,主要是希伯来文和希腊文;直接上下文是微观的以经解经;而3)中的以经解经,则是宏观的上下文。中文“解经法”一词,来自英文hermeneutics,其中的hermen,字源是希腊文erhmi/thz,即“隐士”(hermit)。由此看来,解经的要求和挑战,是把“隐”在圣经文字后面的精意(“士”)恭请出来,成为我们脚前的灯,路上的光。第六节的论猪狗和七到十二节的祈求、尋找、叩门,是解经中应用3)的无数例子之一。这方法要求我们更加熟悉圣经,如此我们明白“叫人活”的精意,而不是拘泥“叫人死”的字句。(林后3:6)
主耶稣告诉门徒们不要再追随假先知假冒为善的宗教贵族。他们该跟随谁呢?如果我们把7-12节和13-14节之间的小题(窄门与宽门)暂且放在一边,运用上下文的解经原则,主的心意立即光明剔透:你们追随真理。七到十一节是第六节的反向对比。相对假冒为善,主的应许是,到我这里来就光,寻求真理。“你们祈求,就给你们。寻找,就寻见。叩门,就给你们开门。为什么? “因为凡祈求的,就得着。寻找的,就寻见。叩门的,就给他开门。” 这是喷薄于千百年阴霾遮掩中的灿烂光华。主呼应“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”(5:6)的应许,因为现在主明明说,“他将他的道指示雅各,将他的律例典章指示以色列。”(诗147:19
如何祈求、尋找、叩门?主说:不停地祈求、尋找、叩门。原文中,第七节三个动词都是现在进行时(present continuous tense),第八节相应的得着、寻见、开门,都是将来时(future tense)。所以我们当不断地在祷告里面纪念我们循主的旨意所求的,天父必以上好的福气(9-11),在基督里保守我们的心怀意念(腓4)。

与公众的关系(7:12)也是一节经文,西方社会通称为“金科玉律”(The Golden Rule),可见即便是芸芸众生,对登山宝训的教导也是赞赏有加。我们必须留意,这节经文本身不是独立的。它以协调连接词“所以”(ou=n)开始,指这节经文与上面的教导直接相关。世人把这节经文与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比较,但仔细看,却发现主耶稣说的却是“己所欲施于人”。 “所以无论何事,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待人。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。” 运用以经解经的方法,眼前顿现明光:解经之钥,在最后一句“律法和先知的道理”。何以得知?律法和先知的道理,敢问又是何物?最权威的回答是太22:37-40 “耶稣对他说,你要尽心,尽性,尽意,爱主你的神。这是诫命中的第一,且是最大的。其次也相仿,就是要爱人如己。这两条诫命,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。” 据此我们可以说,7:12教导门徒一个全方位的关系。
首先是,尽心,尽性,尽意,爱主你的神。因为神爱我吗,“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的福气”(弗1:3,参7-11,八福等等),所以,以爱回应,是我们的本份和福份。
“其次也相仿,就是要爱人如己。”领受天国的福份,主再次提醒我们发光照在人前,把荣耀归给天上的父。在这思维框架中,“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”不再被世俗地理解为“我们愿意人们与我们彼此笑口相迎、杯来盏往、彼此彼此、和光同尘、和气生财……”。(果真如此,世间哲人智者汗牛充栋,犯不上基督耶稣在登山宝训中,也来凑热闹。)我们愿发出光来,“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,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。”(5:16)这样,他们从基督的仇敌改变成我们在基督里的弟兄姊妹了,不消说我们非常地愿意人待我们如主内肢体彼此相爱相亲,我们便首先待他们如主内肢体般(5:5,7,9)温柔,怜悯他们,叫他们与神和好。领受了7-11的应许,在12节,主要我们成为天国福气的流通管子。

与路人的关系(13-14)—— 脱离假先知的捆锁,门徒们奔走天路。那时节,太平罗马Pax Romana,交通网路,四通八达,平直宽敞,可谓一时两无,主耶稣却要求门徒走天国的窄路。
君不见,同是路人,我们与世人却是南辕北辙。果然是宽门大路,所以“进去的人也多”。世人奔走于途,络绎不绝;追名逐利的,勾心斗角的,坑蒙拐骗的,玩弄权谋的,穷兵黩武的,醉生梦死的……一路上世人跌跌撞撞,在大路上走向灭亡的宽门。谚云“水往低处流”,反映一个自然现象;据此,可以派生“人往大路(宽门)走”。也是自然现象?错不到哪里去,这个自然,是被罪污染的人性使“然”。我曾见到车子贴上如此标语(sticker)招摇过市:“不叫我们遇见试探——我自己会找到它”(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, I can find it.)被罪操控后的人全是自由落体,明明掉向灭亡,却一路麻木不仁。
主带领我们走的是小路,进的是天国的窄门,这条路和门,“找着的人也少”。找,要求我们付上代价和努力。救恩是神白白的恩典,他是我们信心的创始者和成终者(来12:2)。但不是说,成圣的过程,不需我们付出,不必我们下功夫。“天国是努力进入的,努力的人就得着了。“(太11:12
原文中,13节的“进去”和14节的“找着”两个分词,都是现在进行时(present continuous tense)和定向主动式(middle voice),前者告诉我们“进去”宽门的和“找着”窄门的,都是出于人持续不懈的努力。罪人持续不懈地主动走灭亡的路进灭亡的门,门徒必须持定信仰,努力去走永生的小路,进永生的窄门。这是主要我们付出的份。参照主的托付,我们还要对与我们挨肩而过走向灭亡的人们,报说永生的路向。

与假先知的关系(15-23)—— 除了5:20主直接提到假先知法利赛人外,主一直间接地用他们作为门徒生命的主要反面教材。现在,主直接提醒门徒,“你们要防备假先知。他们到你们这里来,外面披着羊皮,里面却是残暴的狼。”他们的负能量极大,因为假先知、假使徒“行事诡诈,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。”(林后11:13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必须承认,根据圣经,假先知的历史恐怕比真先知更为久远,因为撒旦是假先知之父。假先知一句欺骗的糖衣炮弹,顿叫人间,周天寒彻:“蛇对女人说,你们不一定死,因为神知道,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,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。”(创3:4-5)不但旧约对付假先知,几乎所有的新约书卷,都有对付假先知的论说。“假先知”一词来自希腊文一个复合名词yeudoprofh,thj,可译“似是而非的先知”。yeudo是英文pseudo的原生词汇,在电脑编码学科有所涉猎的人都会知道,编码专业使用的pseudocode,并不是让电脑运作的真正编码,而是模拟运作的假码。所以,假先知也不是真正宣扬基督救恩的使者。虽然,羊皮让他们看来似是,但果子轻而易举地让他们露出狐狸尾巴来。这些果子是:加1:7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;彼后2:1引进陷害人的异端、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(c.f.约壹4:3,1:4等);1:11走了该隐的道路,又为利往巴兰的错谬里直奔;腓3:19专以地上的事为念,等等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们上面讨论过,不能对假先知客气,以色列的被掳亡国,欧洲等地的教会式微到今天的可怜境地,处处有假先知的翻云覆雨,属灵殷鉴,远近皆备,提醒我们今天时刻警觉。如何慧眼认出假先知呢?这些人伪装成光明的天使,口中也会“主啊,主啊”的,但主说,“凭着他们的果子,就可以认出他们来。”法利赛人有资格被列作假先知,因为“凡灵不认耶稣,就不是出于神。这是那敌基督者的灵。”(约壹4:3)他们“把天国的门关了,自己不进去,正要进去的人,你们也不容他们进去。”(太23:13
不必尋找他山之石。神赐给我们一本圣经,是要叫我们在他的话语中长进又长进,“在真道上同归于一,认识神的儿子,得以长大成人,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。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,中了人的诡计,和欺骗的法术,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,飘来飘去,就随从各样的异端。”(弗4:13-14)所以,弟兄姊妹在神的话语中努力,这是走窄路、进窄门必须的付出之一。

与基督自己的关系(24-27)—— 这是登山宝训的总结。作主门徒,应当与主亲密无间。
门徒与主亲密无间,表达在他们不但百折不回地不但听主的道,而且行主的道。主称这种人门徒为“聪明人”。他们的信心和好行为,建立在坚固的磐石上,这样,他们的生命就可以不断地发光,不断地让人们看见,不断地把荣耀归给天上的父。就像但以理书12:3说, “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。那使多人归义的,必发光如星,直到永永远远。” 我们跟随主,让生命在永恒中发光荣耀他。
【全文完, 1/20/2020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马太福音第五章